既然作為一個只待一天的地方,那麼建議大家就別浪費時間,甚至抱著太大的期望在天津裡找這三樣東西了。畢竟,天津本地人基本上也不吃這三絕。
![]() |
當然,如果覺得既然到天津卻不吃「三絕」會覺得心裡過意不去。那我想「炸糕」和「十八街麻花」還是能看有沒有偶遇的緣份可以買來打卡拍照,至於「狗不理包子」則是真心不建議。
除了價格高、服務態度極度不佳之外,食物也極度的不怎麼樣。因此,對於天津人而言,更日常、更願意拿來作為城市招牌的東西是「煎餅果子」。
![]() |
沒什麼歷史的民間食糧
比起其他中國著名的食物,煎餅果子的歷史不只短暫,也沒有太多的民間故事可以說。那只是在二十世紀初期天津人將開港通商後傳入的山東煎餅加上了雞蛋、油條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民間食物。傳聞,光是在天津有店面招牌的煎餅果子就開了六百多家。如果你問天津人哪間煎餅果子最是好吃,那麼答案通常都是自己家裡小區外面那家,對他們而言,煎餅果子是日常,也是情懷。
當時去天津時計程車師父也告訴我,如果要吃煎餅果子並不需要特別去網路上推薦的名店。只要早上在街道上、看見有人在排隊的小推車直接走過去買一份就行了。
堅持正統!成立「天津煎餅果子協會」
我想多數人可以同意食物無論正不正統只要好吃就可以了。但在煎餅果子這裡,天津人並不買這個帳,他們甚至為了堅守正統,在2018年成立「天津煎餅果子協會」,並且規定了相關的術語和定義、食材、製作工藝等要求。不過確實,天津人對於煎餅果子無論是皮、配料甚至是製作流程都非常的講究。
由於使用綠豆麵製作而成的麵皮韌性較低,製作完成的餅皮表面永遠坑坑洞洞,但如此製作出來的煎餅皮才會更加軟、嫩、清香。
推好麵皮、打上雞蛋,趁著雞蛋還沒熟透之前便把蔥花撒下去,接著翻過麵餅放上果子或果箅兒後卷上、刷醬料。
如果在點餐後沒什麼事情做的話,我強烈建議可以站在攤子旁邊,看著大娘煎煎餅的樣子,十分流利和迅速。
![]() |
第一次點煎餅果子就上手
煎餅果子,雖然顧名思義就是煎餅跟果子,不過點餐時遠不是對著大娘喊:「我要一份煎餅果子!」之後就等著付錢那麼簡單。要一份煎餅果子,那要一顆雞蛋還是兩顆?要加「果子」還是「果箅兒」?
要加果子啊,那你要「單果子」還是「雙果子」啊?
要辣子嗎?
以上大概是模擬了一下點煎餅果子時會面臨的選擇,一連串的問題估計會把第一次點餐的人嚇得手忙腳亂。在這裡單、雙其實就是指「份數」,「要單還是雙」問的就是「要加一份還是兩份」的意思。
至於「果子」和「果箅兒」又是什麼?
天津話的「果子」簡單而言就是做成圈狀的油條,而「果箅兒」在中國其他地方又叫「薄脆」,是一種桿得四四方方的炸麵皮。
基本上這兩種東西是天津人心中唯二能加入煎餅的配料,如果在煎餅裡面加烤腸、土豆絲等東西,那樣就不是煎餅果子了,而是夾料的大餅。
心裡想:天津人真的不考慮創立一個煎餅果子神教嗎?
最後這裡給個煎餅果子小知識:
一般而言「果子」和「果箅兒」幾乎都是先炸好,放在一旁等客人點餐時,直接加入煎餅裡面的。
放涼的「果子」口感軟韌,而「果箅兒」卻可以放較長的時間仍然保持脆度。所以,想吃軟韌口感的人就點加果子,想吃酥脆感的就加果箅兒吧!
作者:張馨之
編輯:梁駿樂